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

是否我们太迷恋安全?



早起的人,谈到的“安全”,都是指身体上的安全,比如避免车祸、避免受伤流血等等,因为二十世纪的父母和社会努力,就只是要让孩子活下来。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医疗条件改善、科技普及,身体上的危险逐渐减少,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却不断扩大,直到连情绪上的不适也被算进去。


于是,“安全主义”(Safetyism)开始出现并蔓延。它强调避免一切可能的伤害,包括心理和情绪的不舒服。于是批评变成冒犯,失败被当成打击,意见分歧好像成了威胁。表面上,这种文化氛围看起来是保护,但结果往往是制造出更脆弱的人。因为父母保护越多,孩子反而越脆弱;社会替年轻人清除障碍,他们反而更难面对现实。


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逃避不是解决方法。创伤后压力症(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病人,如果不断避开触发创伤的环境,症状只会延长,不会减轻。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通过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在安全环境里逐步去面对,让大脑学会适应过去的记忆,而不是被它压垮。换句话说,逃避只会放大伤口,面对才是疗愈。


生活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举个列子“花生过敏”的故事。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起事件,有个孩子对花生过敏,就干脆完全禁止孩子接触花生。结果长大后,孩子对于花生过敏更严重。后来医学证明,适量接触才是预防过敏的关键。同样地,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让接触失败、批评或拒绝,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更“过敏”,一旦遇到风浪就容易崩溃。


我们身边其实已经能看到这样的迹象。有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听到一句不中听的批评,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伤害;有的学生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自己是失败者。这并不是因为生活里的问题太大,而是因为他们缺乏 resilience(心理韧性)。当一个人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任何小小的不顺都会被放大成灾难。


这种状态的背后,其实是安全主义带来的副作用。安全主义不断强化“情绪优先”的逻辑:我觉得不舒服,那就是事实;别人必须理解我,否则就是错的;我要的不是理性的解决,而是情感上的认同。这种模式让我们越来越执着于“自我感受”,仿佛整个世界都该围绕我的情绪运转。


然而,这种执着往往不是单纯的“怕受伤”,而是夹杂着一种更深的焦虑,那就是怕被忽视,怕自己在他人眼里没有价值。正因为这种不安,很多人会把微小的摩擦放大,甚至长期怀恨。于是本来只是意见不合,却变成了一段关系的裂痕;本来只是误解,却被当成了不被尊重的证据。


这让我常常思考:我们是不是太迷恋 Safetyism,以至于不知不觉陷入了自我执着?当“安全”被过度追求,我们开始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我的感受大过天,如果你不理解,就是你错;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来,就是对我不尊重。这样的文化逻辑,看似维护了个人的感受,其实却让人活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容易受伤。


真正的平衡在于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的感受很重要,但别人的感受同样重要。世界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回应,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我们。如果对方真的不在乎你怎么想、怎么感受,那最好的方法不是强求,而是选择放手。学会转身,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比沉溺在怨恨和失望里更有价值。


人生本来就不会百分之百安全,也不会永远被温柔对待。如果我们让自己长期困在“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的执念里,只会让沮丧加深,甚至发展成 mental distortion(心理扭曲),把事情看得越来越极端。相比之下,学会走出来,勇敢往前走,才是真正的解脱。


走出来,并不是否认自己的感受,而是承认它们的存在后,不让它们绑架我们的人生。真正的坚强,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你,而是当没有人理解我们时,我们依然可以继续生活,继续成长。


正如一句古老的比喻所说:蜡烛遇风会熄灭,火焰遇风却会更旺。


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一根随时可能被吹灭的蜡烛,而是学会在风中燃烧得更明亮的火焰。


新山律师

没有评论:

YOUR ENQUIRY

名称

电子邮件 *

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