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社会,补习几乎成了许多人的“必修科”。当我们在学校跟不上进度,或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学术目标时,补习常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马来西亚,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接受过补习。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国语教学让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内容;部分是因为考试范围不清,课堂教学未必能涵盖所有重点。再加上社会与家庭对“成绩”的高度重视,每逢佳节亲友聚会时,总少不了成绩的比较。孩子成绩好时,会被视为“有前途”;一旦成绩落后,外人往往便贴上“不可造就”的标签。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设下框架,也容易放弃“教不懂的孩子”。
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倾向选择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去补习。
补习,的确在许多情况下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提升信心,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辅助资源。但经历多年后,我开始思考:补习是否也让我们过度依赖被“预备好”的人生路径,而忽略了真实世界对孩子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抗压能力的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人生许多重要的课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面对一段关系的考验?如何在混乱之中迅速作出判断?这些,都不是补习能够完全教会的。
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临场表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工作与挑战都需要灵活应变,而不是只靠反复练习和套路。长期过度依赖补习,反而可能削弱孩子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力,让他们低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挑战。
有时,补习也会给孩子一种“我已经准备好了”的安全感,甚至产生“我很聪明”的错觉。但当他们走进现实社会,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如何快速理解模糊的信息、如何处理人际压力、如何在失败中站起来。
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顶天立地。人类历代以来,不管在哪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成长,往往是从苦难与挑战中磨练出来的。
我们的祖辈远渡重洋来到东南亚谋生,从无到有地建立家庭、事业、文化。今天的我们,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但我们也别忘了,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去追求安全、标准化的答案,而是面对生活各种变数时的勇气与能力。
补习,不是问题。它是工具,是协助,是资源。只要用得其所,就能为孩子带来帮助。但补习不该取代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也不能成为我们对未来焦虑的“止痛药”。
我们可以补,但更重要的是:补什么?为了什么?如何补?
这篇文章并非否定补习的价值。相反,我们尊重每一位努力教导学生的补习老师,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也鼓励家长和学生一同思考:补习的方向,是否真的是孩子成长所需的方向?
补习可以补知识,但不能取代人生。最终,孩子要走的路,仍然是他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以上是个人立场,任何疑问记得我们是新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