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

《反脆弱:人类的基本本性》

过去的人,尤其是 Baby Boomer 世代,成长环境远不如今天舒适。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困境:经济不稳定、教育资源有限、家庭负担沉重。那一代人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必须想办法挺过去。他们习惯了把挫折当成必经之路,把失败当成经验积累。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没有人会永远帮你兜底。

今天的社会不同了。物质与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富裕、更便利,父母和学校倾向于替孩子清除障碍,减少他们面对风险的机会。于是,许多人反而把“不舒服”看成伤害,把小小的压力当成无法承受的打击。社会越进步,人却越脆弱。这就是“脆弱神话”:相信所有困难都会损害自己,而不是让自己更强。


事实上,人类并不是这样脆弱的。正如思想家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的著作《Antifragile》中提出的:-


人类的本性并不是脆弱,而是反脆弱(Antifragility)。 脆弱的东西一旦受到压力就会毁坏;坚强的东西在压力下也许能挺住;而“反脆弱”的东西,却能在压力与挑战之下变得更强大。”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抽象的比喻。我们的人体和心理系统都证明了这一点。肌肉需要阻力训练才能生长,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就会萎缩。


免疫系统需要细菌和病毒的刺激才能成熟,如果从小生活在过度无菌的环境,反而容易过敏和生病。


心理韧性也是一样,如果不经历批评、失败和痛苦,就无法建立真正的承受力。


过去的 Baby Boomer 世代就是这种反脆弱性的最佳证明。


他们在环境艰难的年代成长,却培养了面对风险与困难的力量。他们就像火焰,遇到风反而燃烧得更旺。


而今天许多人被过度保护,养成像蜡烛一样的心态,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熄灭。Taleb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风能吹熄蜡烛,但也能点旺火焰。”


人类并不会因为困难而被摧毁,相反,只有在经历困难时,才能真正成长。认为“凡是困难都会让我受伤”才是错误的概念。


事实是,人类与许多系统一样,天生需要挑战和压力来进化。所有的卡通片也都会呈现这些情节,那就是我们要强大,就需要越战越勇。


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比比皆是。过去有人为了上学,每天走几公里的路,即使风雨也不间断;有人年轻时打几份工,同时还坚持学习技能养活家庭。这些经历没有摧毁他们,反而锻炼了他们,让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更能承受风浪。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类“反脆弱”本性的自然展现。


相比之下,现代的人一旦面对负面评论或一点小挫折,就可能陷入情绪困境。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脆弱,而是因为环境过度保护,让他们没有机会去唤醒自己与生俱来的反脆弱性。于是,他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反而逐渐失去了抵抗力。


所以,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挫折和痛苦本身,而是我们误以为“挫折会摧毁我们”,于是选择逃避、拒绝挑战的错误思维。这样做,等于违背了我们人类最根本的本性。


Taleb 强调过:人类、孩子、甚至社会系统,都是反脆弱的。 


当我们剥夺了它们面对风险的机会,就是在剥夺它们成长的能力。


因此,Baby Boomer 的经历提醒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试图为孩子清除所有障碍,而是要让他们在小风小雨中锻炼。社会的进步不该让人更脆弱,而应该让人更勇敢。因为生命的真相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天生是火焰,而不是蜡烛。


新山律师

是否我们太迷恋安全?



早起的人,谈到的“安全”,都是指身体上的安全,比如避免车祸、避免受伤流血等等,因为二十世纪的父母和社会努力,就只是要让孩子活下来。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医疗条件改善、科技普及,身体上的危险逐渐减少,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却不断扩大,直到连情绪上的不适也被算进去。


于是,“安全主义”(Safetyism)开始出现并蔓延。它强调避免一切可能的伤害,包括心理和情绪的不舒服。于是批评变成冒犯,失败被当成打击,意见分歧好像成了威胁。表面上,这种文化氛围看起来是保护,但结果往往是制造出更脆弱的人。因为父母保护越多,孩子反而越脆弱;社会替年轻人清除障碍,他们反而更难面对现实。


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逃避不是解决方法。创伤后压力症(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病人,如果不断避开触发创伤的环境,症状只会延长,不会减轻。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通过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在安全环境里逐步去面对,让大脑学会适应过去的记忆,而不是被它压垮。换句话说,逃避只会放大伤口,面对才是疗愈。


生活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举个列子“花生过敏”的故事。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起事件,有个孩子对花生过敏,就干脆完全禁止孩子接触花生。结果长大后,孩子对于花生过敏更严重。后来医学证明,适量接触才是预防过敏的关键。同样地,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让接触失败、批评或拒绝,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更“过敏”,一旦遇到风浪就容易崩溃。


我们身边其实已经能看到这样的迹象。有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听到一句不中听的批评,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伤害;有的学生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自己是失败者。这并不是因为生活里的问题太大,而是因为他们缺乏 resilience(心理韧性)。当一个人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任何小小的不顺都会被放大成灾难。


这种状态的背后,其实是安全主义带来的副作用。安全主义不断强化“情绪优先”的逻辑:我觉得不舒服,那就是事实;别人必须理解我,否则就是错的;我要的不是理性的解决,而是情感上的认同。这种模式让我们越来越执着于“自我感受”,仿佛整个世界都该围绕我的情绪运转。


然而,这种执着往往不是单纯的“怕受伤”,而是夹杂着一种更深的焦虑,那就是怕被忽视,怕自己在他人眼里没有价值。正因为这种不安,很多人会把微小的摩擦放大,甚至长期怀恨。于是本来只是意见不合,却变成了一段关系的裂痕;本来只是误解,却被当成了不被尊重的证据。


这让我常常思考:我们是不是太迷恋 Safetyism,以至于不知不觉陷入了自我执着?当“安全”被过度追求,我们开始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我的感受大过天,如果你不理解,就是你错;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来,就是对我不尊重。这样的文化逻辑,看似维护了个人的感受,其实却让人活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容易受伤。


真正的平衡在于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的感受很重要,但别人的感受同样重要。世界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回应,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我们。如果对方真的不在乎你怎么想、怎么感受,那最好的方法不是强求,而是选择放手。学会转身,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比沉溺在怨恨和失望里更有价值。


人生本来就不会百分之百安全,也不会永远被温柔对待。如果我们让自己长期困在“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的执念里,只会让沮丧加深,甚至发展成 mental distortion(心理扭曲),把事情看得越来越极端。相比之下,学会走出来,勇敢往前走,才是真正的解脱。


走出来,并不是否认自己的感受,而是承认它们的存在后,不让它们绑架我们的人生。真正的坚强,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你,而是当没有人理解我们时,我们依然可以继续生活,继续成长。


正如一句古老的比喻所说:蜡烛遇风会熄灭,火焰遇风却会更旺。


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一根随时可能被吹灭的蜡烛,而是学会在风中燃烧得更明亮的火焰。


新山律师

2025年8月27日星期三

改变

这个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常常追求着两个字来影响与塑造自己的人生,那就是 “改变”。它仿佛是一种力量,推动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以为自己正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当一段关系出现摩擦、不和,或者对方的回应未能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往往选择先改变自己。


当一个全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带来极大的便利时,我们也甘愿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来迎接它。


甚至,当我们听见自己不喜欢的声音,或身处于不喜欢的环境中时,我们也会竭尽全力地改变,逃离原本的地方,去寻找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我们深信,改变”就是重新出发的钥匙


然而,纵然我们不断以情绪和欲望来合理化各种“改变”,仍不得不承认,有些来自自然界的法则,是无法改变的。并非所有改变都是好的,也并非所有改变都是坏的。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它的价值与代价,权衡它带来的益处与风险。


人类生而为人,其实并非单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学习、认识与体会这个世界。但我们的脑袋却常常欺骗我们,让我们误以为自己还能长命百岁,还有无数时间去补救过去的问题;又或让我们以为,只要接受某个新产品,就能拥有全新的开始。然而,这些往往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事实上,人的身体所能承受的改变极其有限。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身体衰老的事实。就算科技与产品带来无数便利,它们也无法阻止时间的脚步。


所以,我们依旧需要走动锻炼来降低胆固醇,需要群体生活来避免孤独与抑郁,这是生物学上的必然规律。若我们忽略这些规律,后果迟早会降临。


最吸引眼球的广告,往往都是那些声称能“扭转年纪”“改变一生”的宣传。它们抓住人心,刺激想象。但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广告承诺的改变,真的是我们多年以后依然能够接受的吗?


a) 我们是否愿意为这个改变买单?


b) 这样的改变,是否仍能让我们活得自然、真实?


c) 它会不会对你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更需要明白一个核心真理:不要让机器、发明物品或外在配件取代我们作为地球主角的角色。 地球需要人类去管理,而不是交给冷冰冰的系统去操控。


因为最原本的人类,需要的从来不是单一的效率或科技带来的快感,而是完整的“衣、食、住、行”,是学习的机会,是爱与关怀,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照顾与支持。这些才是真正构成健康生命的要素,也是任何机器与发明无法给予的。


改变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改变”让我们逐渐遗忘了人性的温度,遗忘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那么这样的改变就值得我们警惕。


同时,也请谨记:不要让任何改变以牺牲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基本的人类功能为代价。 一旦我们因为过度依赖所谓的便利,而导致身体更快老化、精神更快透支,或是向健康低头妥协,那么这样的改变再方便也毫无意义。许多带着“噱头”的新产品,看似能带来便利,但它们往往只是为了取代我们本该亲自完成的人类工作,最终带来的伤害可能大于益处。

改变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改变”让我们逐渐遗忘了人性的温度,遗忘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那么这样的改变就值得我们警惕。

所以,每一天,我们都该问自己:


今天,我真的需要改变吗?而这种改变,能否让我依旧活得真实、健康,并承担起作为人类的使命?


新山律师上

2025年8月26日星期二

The Importance of Handwriting - 手写的重要

是否还记得,上一次你用笔记录重要的事情,或者把自己的心情写在纸上,又或者在听到一个很好的讯息或资讯时,马上写下来,是在什么时候呢?

大部分人或许都会觉得:都什么年代了,还用手写?那早已是过去的事,已经被淘汰了。


但如果我告诉你,手写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也许你就会开始重新思考。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脑袋昏昏沉沉,做事不清不楚吧?


保持头脑清醒,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世界,骗子无处不在。


打个比方,为何那么多人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介绍的“高回酬投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拿起一支笔和一张纸,认真计算、分析这些所谓的“高回酬”数据是否真实可行。


在 The Economist - the importance of handwriting is becoming better understood 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手写的几个重要好处:


第一,手写提升学习能力


研究显示,手写相比打字更能帮助记忆与理解复杂概念。写字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动作,它同时是一种深度的认知参与。当我们一笔一划写下内容时,大脑在背后进行处理、归纳与理解,这使得学习印象更深,也让回忆变得更加牢固。


试想,当你只是快速在电脑上打下一段报道内容时,你的思维往往只是跟随文字,没有真正停下来思考。但如果你改用手写,你会发现自己在写的过程中,会主动挑选重点、重新组织语言,把原本的资讯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这种“边写边想”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里你不妨亲自试一试,当你读完一篇报道后,用手把其中的摘要写下来。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动作不仅让你记得更清楚,还会让你更快掌握报道中的核心重点。手写看似缓慢,却正是这种“慢”,让大脑有机会沉淀、加工,从而真正把知识吸收进去。


第二,手写笔记优于打字笔记


手写笔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迫使学生在记录时主动思考与筛选。由于手写的速度比打字慢,学生不能逐字逐句地抄录,而是需要判断哪些内容最重要,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种“过滤”与“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再次消化与理解。


与此同时,手写的动作让大脑、眼睛与手指共同参与,比单纯敲击键盘需要更多注意力与协调性。这样的深层次参与,让大脑在形成记忆时更牢固。很多研究也发现,当学生用笔写下课堂笔记时,更容易在复习时唤起相关内容,因为这些文字背后承载了他们当下的思考与理解。


现实中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他们用电脑记录时,笔记虽然看似完整,但复习时发现只是“文字堆积”,没有真正理解。


而当他们改用手写记录,只写重点并画上小图表,知识点反而更清晰,考试表现也显著提升。手写不仅仅是写字,它是一种帮助思维聚焦、促进理解、强化记忆的学习方式


第三,教育政策与手写的重要性


一些国家甚至在教育政策中强调手写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它的认知益处已被越来越多研究证明。


挪威在小学课程中依然坚持要求学生手写日记与作文,理由是研究发现手写训练能帮助孩子的阅读和拼写能力。相比之下,那些完全依赖平板电脑学习的孩子,往往在拼写和理解上会落后一步。


而 National Geographic - Why handwriting still matters in the digital age 的观点也与之不谋而合:


从提升专注力到强化大脑认知通路,手写带来的神经学益处,是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


文中也进一步剖析:


“几乎所有关于手写与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包括日本、挪威及美国的研究)都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自己亲手写下来的东西,而非打在电脑上的内容。” —— Naomi Susan Baron,美国大学语言学荣誉教授,《Who Wrote This? How AI and the Lure of Efficiency Threaten Human Writing》作者。


“当我们用手握着笔,在纸面上按压、移动,写出字母和词汇时,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动作技能,必须投入大量注意力。” —— Mellissa Prunty,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职能治疗学研究者。


这种深层次的加工过程,包括声音与文字的映射,已被证明能帮助孩子们的阅读与拼写能力。


在这个数码与 AI 时代,虽然科技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回到根本,我们的大脑,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或许手写字在许多人眼中只是“过去式”,但证据清楚表明:


手写依然是最原始、最有效、最能让大脑保有持久记忆力的方式。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让你获益良多。


新山律师上

2025年8月7日星期四

补习,是帮忙起飞,还是变成依赖?


在亚洲社会,补习几乎成了许多人的“必修科”。当我们在学校跟不上进度,或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学术目标时,补习常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马来西亚,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接受过补习。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国语教学让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内容;部分是因为考试范围不清,课堂教学未必能涵盖所有重点。再加上社会与家庭对“成绩”的高度重视,每逢佳节亲友聚会时,总少不了成绩的比较。孩子成绩好时,会被视为“有前途”;一旦成绩落后,外人往往便贴上“不可造就”的标签。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设下框架,也容易放弃“教不懂的孩子”。

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倾向选择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去补习。

补习,的确在许多情况下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提升信心,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辅助资源。但经历多年后,我开始思考:补习是否也让我们过度依赖被“预备好”的人生路径,而忽略了真实世界对孩子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抗压能力的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人生许多重要的课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面对一段关系的考验?如何在混乱之中迅速作出判断?这些,都不是补习能够完全教会的。

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临场表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工作与挑战都需要灵活应变,而不是只靠反复练习和套路。长期过度依赖补习,反而可能削弱孩子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力,让他们低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挑战。

有时,补习也会给孩子一种“我已经准备好了”的安全感,甚至产生“我很聪明”的错觉。但当他们走进现实社会,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如何快速理解模糊的信息、如何处理人际压力、如何在失败中站起来。

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顶天立地。人类历代以来,不管在哪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成长,往往是从苦难与挑战中磨练出来的。

我们的祖辈远渡重洋来到东南亚谋生,从无到有地建立家庭、事业、文化。今天的我们,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但我们也别忘了,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去追求安全、标准化的答案,而是面对生活各种变数时的勇气与能力。

补习,不是问题。它是工具,是协助,是资源。只要用得其所,就能为孩子带来帮助。但补习不该取代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也不能成为我们对未来焦虑的“止痛药”。

我们可以补,但更重要的是:补什么?为了什么?如何补?

这篇文章并非否定补习的价值。相反,我们尊重每一位努力教导学生的补习老师,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也鼓励家长和学生一同思考:补习的方向,是否真的是孩子成长所需的方向?

补习可以补知识,但不能取代人生。最终,孩子要走的路,仍然是他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以上是个人立场,任何疑问记得我们是新山律师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另类【毒品时代】 - 手机上瘾


在这个通讯发达的年代,几乎每个人至少拥有一台手机,甚至不止一台。

对许多父母来说,要制止孩子吵闹,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就是递上一部手机。这个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手机与毒品在本质上并无共通点:

毒品,是一种进入人体后会对生理产生作用的化学物质。

手机,则是透过电信号传递声音的科技工具。

但它们却有一个令人警惕的共同点——成瘾。

手机上瘾与毒品上瘾,有何相似?

成瘾的本质,就是依赖。

是每天都必须“拥有”、“使用”、“忍不住想再碰一次”的状态。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必须每日服用高血压药的患者,有人挑战你一天不吃药,你敢吗?

换个问题,如果有人挑战你一天关掉手机、不碰电话,你敢吗?

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恐慌、不安,因为这早已不是“使用”,而是一种心理依赖。

心理医生怎么说?

美国知名心理医生 Dr. Nicholas Kardaras 曾直言:

“Smart-screens are digital heroin.”
智能荧幕就是数位海洛因。

另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医生 Dr. Anna Lembke 在她的畅销书 《Dopamine Nation》 中指出:

“The smartphone is the modern-day hypodermic needle. We turn to it for quick hits—for attention, validation, and distraction—with every swipe, like, and tweet.”

(智能手机就是现代的注射器。我们透过每一次的滑动、点赞与发文来寻求快速的刺激、关注与安慰。)

她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大脑需要空白与空间,好让思想自然流动,而不是持续不断地追求刺激。

你有没有发现……

曾几何时,在那个没有荧幕、没有“滑动解锁”的年代,孩子们会到户外奔跑、会和父母说话、会探索世界。

而如今的孩子,却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疏离。你努力为他们奋斗,他们却把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孩子被另一个“世界”吸走了注意力。

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毒贩的惩罚是如此严厉,
那为何我们从未思考——
“难道手机成瘾,不比吸毒更毒?”

手机戒毒营:为孩子扭转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不小心划过了这个页面,请停下两分钟阅读。

我们的手机戒毒营不是常常举办,但每一次的举办,都是一次希望的尝试。

我们邀请8岁到18岁的孩子,暂时放下手机、走进大自然、体验真实世界。

我们不强迫,他们会自主做出选择,选择生活,选择亲情,选择独立思考。

这也许就是你孩子命运的转折点,而你,就是关键的那一位。

下一场【手机戒毒营】将在柔佛州举办,名额有限。

让孩子重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你的决定开始。

William lim 
新山律师

《很炽热的太阳》


最近的天气实在炽热,虽然我并没有特别去查阅气象报告,但只要走出门,就能明确感受到我们居住的地区,气温早已不同往昔。

以前一下雨,空气中会透出一丝凉意;而现在,即使刚下完雨,短短半小时后,那股炽热又悄然卷土重来,仿佛雨只是稍微洗了一下地,却没带来半分清凉。

要如何形容这份炽热呢?
就像坐在桑拿室里,不需要动,也没有阳光直射,风扇明明开着,但身体依然莫名其妙地开始冒汗、流汗。热,不只是温度的数字,更是身体与情绪上的煎熬。

冷气成了唯一解热的工具,可问题是,我们人总不能永远躲在冷气房里生活。更何况,这种对冷气的依赖,又是否是一种“恶性循环”?

环顾四周,城市开发日新月异,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欣欣向荣看似是一件好事,但也好像无形中推高了周围的气温。

有一项研究指出:

“我们发现砍伐森林会使当地温度上升多达 4.5°C,甚至能让距离多达 6公里 的未受干扰森林也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

我们真的要继续用冷气来对抗热气,还是该开始正视树木大量被砍伐所带来的深层影响?

生态学家 Marc Bekoff 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Humans are a part of nature, not apart from nature.”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脱离自然的存在。

也许,我们早已太过迷恋物质生活、追逐经济发展与财富。

高楼、工厂、购物中心、豪车与房产——这些象征“成功”的事物,我们拼命追求,以为拥有越多就越幸福。我们建得更高、挖得更深、砍得更快,但却很少停下脚步,问自己:这一切的背后,我们牺牲了什么?

我们牺牲了森林,牺牲了清新的空气,牺牲了河流的清澈,牺牲了孩子未来可以奔跑的大地。

我们牺牲了对自然的敬畏,也牺牲了对“足够就好”的理解。

在这个“发展至上”的社会,我们很少再提“节制”这两个字。反而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高越好”,成了主旋律。

但这一切的代价,我们承担得起吗?

气温年年升高,极端天气频发,热浪、干旱、暴雨早已不再是遥远国度的新闻,而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当冷气无法降温、当土地无法耕种、当水源无法饮用、当孩子们的未来被逼生活在一个“人工维持”的世界里,我们还能说,这一切是值得的吗?

也许,是时候放慢脚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

也许,是时候停止问“还能赚多少”,转而问一句:“我们的地球,还能承受多少?”

新山律师

YOUR ENQUIRY

名称

电子邮件 *

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