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一个世代,学会说「我不要小孩」

 在很多人的成长经验里,「长大、结婚、生小孩」曾经被认为是人生的自然顺序。好像只要时间到了,人就会自动往这条轨道上走。然而,走到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坦然、清醒、甚至带着一点坚定地说出一句话「我不想要小孩」。这不是一时任性,而是一整套时代情绪的总和。


过去,不生小孩常常被贴上「自私」「逃避责任」的标签。可是在当代的现实中,决定要不要生,已经不再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很多人不是没有想象过有孩子的画面,而是在深入思考之后,发现自己承担不起那个版本的人生,也许不是经济上的绝对破产,而是精神、时间、机会成本上的「被锁死」。


普遍上的人,对于养育一个孩子,都会想到账面上的配套问题,比如,托儿所、补习班、国际学校,医疗、住房、还有其他的衣食住行问题,当社会越来越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父母心中真正被放大的,往往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对「养不好」的恐惧。与其生一个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点,倒不如干脆不生,这样的想法,在越来越多人心里安静的变成了理性的选择。


再往深一点看,是对「完美育儿」的高压期待。在很多中产家庭的观念里,「有孩子就要给到最好」,否则就像是对孩子不负责。于是,生小孩不再是多一个家人,而是多一个「高标准项目」。孩子要读好学校、吃好东西、学一堆技能,将来要有体面的工作,父母要用一生去推着孩子往上爬。很多年轻人看着自己被「卷」出来的童年,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没办法做一个「合格、强大、永远有时间有情绪的父母」,那干脆不要开始。


除了钱,还有一个常被忽略却更沉重的问题:生育,尤其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旦有了孩子,事业中断、升职机会减少、被职场边缘化,几乎都是可以预见的现实。很多女性不是不喜欢小孩,而是不愿意为此放弃工作成就、经济独立、人生选择权。她们问自己的不是「爱不爱孩子」,而是「我有没有权利,先好好成全我自己」。


关系的不稳定,也在悄悄拉低生育意愿。在一个离婚率上升、出轨事件频繁、情感承诺越来越脆弱的时代,孩子不再只是「爱的结晶」,也可能在关系破裂时,变成最沉重的牺牲品。对不少人来说,结不结婚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号,更何况要不要在这段关系里再加入一个无辜的生命。与其在将来用单亲的身份咬牙撑起一切,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走进这个局。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却影响极大的情绪,那就是对未来的抱持悲观思维主义,对于房价、教育环境、政治与社会不确定性、职场天花板、工资成长停滞……许多人看着现实,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我连自己都顾得这么吃力了,我凭什么把一个新的生命带进来,要他一起在这种环境里挣扎?」对这群人而言,不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现实过度清醒之后的克制。


与此同时,价值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上一代人常说:「有孩子才完整。」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问:「谁规定人生只能有一种完整?」有人选择把钱花在旅行、进修、换城市生活、陪伴自己真正在乎的人身上。有人把情感投入在伴侣、朋友、社群,甚至宠物身上。孩子从「必选题」,变成了「可以认真说不」的选项。而当「不按传统剧本走」不再那么丢脸,选择不生的人也就不再需要躲躲藏藏。


当然,也有人真心热爱当父母,愿意用一生去拥抱那份甜蜜与辛苦。这并不冲突。这个时代真正发生的变化,是:生与不生,开始逐渐被视为两种同样正当的人生路径。有的人愿意为孩子重新排列人生的优先顺序;有的人则决定,把这份爱省下来,给自己、给伴侣、给身边其他重要的人事物。


所有关于「要不要小孩」的讨论,最后都会绕回一个核心:你到底想为谁而活?有人觉得,为了下一代,是价值感的来源;也有人觉得,为了自己,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前者不一定伟大,后者也不一定自私。它只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一种相信延续,一种选择节制。


写到这里,也许你心里已经隐隐有个答案了。

在这个可以说「不要」的时代,你会选择走哪一条路?你,是在准备迎接一个孩子,还是在清醒地拥抱一种无儿无女、但不必道歉的人生?当你关掉屏幕,安静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也在默默走向「不生孩子的那一边」


如果有任何法律疑问,记得我们是新山律师

没有评论:

YOUR ENQUIRY

名称

电子邮件 *

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