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就像一个“产品”。他们的存在感,不来自喧哗或包装,而是源于内在的清晰逻辑和实际价值。他们具备某种功能,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会因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独到的解决方式而受益。他们像工具,有明确的“用途”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价值。他们从不需要刻意证明自己,因为他们的才能自带验证机制:它能在现实中起效。
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不是特别张扬,也许甚至相当安静,但他们的影响力,是深远而持久的。他们不追求热度,却被需要;不渴望舞台,却总被人推上前线。他们的逻辑清晰、思路精准,能够在别人混乱的时候,提供方向。在团队里,他们是稳定器;在社会中,他们是问题的解答者。不是因为他们要表现,而是因为他们真的能做事。
而另一种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像广告牌,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被看见”。他们精于制造吸引力、讲究外在的包装与氛围营造。穿搭得体,发言有“流量”,懂得怎样站在舞台上说出讨喜的话题。他们掌握了注意力的艺术,总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只靠外在的表现力,就能点燃大众的情绪和关注。
这类人并不一定没能力,但他们的优先级永远是:先让人“看到我”,而不是“了解我”。只要有人点赞、有人讨论、有人围观,他们就感到满足。他们习惯透过“被看见”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可讽刺的是,越被关注,他们往往越害怕被深入了解,因为他们清楚,很多人喜欢的,只是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实质”。广告牌的存在,就是为了制造印象,而不是创造价值。
但也不能说广告牌没有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要让世界听见你、记住你,光有价值还不够,你还得有包装、有表达、有让人愿意停下来看的理由。因此,广告牌的人,只要做对了核心方向,也能迅速获得反馈和回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经营着频道、视频、直播。他们靠“放自己出去”来博得关注,靠表演来抢占眼球。只要你敢露脸、敢讲点情绪、有点风格,就有人看。这类回报模式简单粗暴:只要敢露,注定有流量,只是流量多或少、热度长或短的差别。
但真正的挑战,是成为一个“产品”。因为要成为产品前,不是单靠表现力或情绪感染力就能达成的。这是一条极不浪漫的道路,它要求你回到本质,深入思考“我能真正为别人解决什么问题?”、“我是否能系统性地创造某种价值?”这个功能性人生需要沉淀、需要推敲、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和输出。更重要的,它需要你甘于长期的沉默,愿意在没人鼓掌、没人看见的情况下,仍持续成长。
一个真正的产品,是被时间和市场慢慢验证出来的。他们经历过许多“无人问津”的阶段,可能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被社会理解、接受、需要。而一旦被需要,他们的存在便成了不可替代的答案。广告会过时,热度会转移,但有功能、有用处的东西,永远都会被寻找和留下。
不过,有时候也有更复杂的情况:有些人误判了自己。他们以为自己是产品,其实只是广告牌的表达方式;他们以为自己有价值,但做出来的事情逻辑混乱、定位模糊,不被市场认可。这种错位最危险,因为一个人若误以为自己有用,而不去接受现实的反馈,那就容易陷入自我催眠和空转,最终走进“自以为是”的误区。
但更需要我们正视的是,这个世界不只是由“产品”与“广告牌”构成。
其实,还有第三种人,他们既不是广告牌,也还不是产品。他们是——“无定义的人”。
这些人不一定不努力。他们当中,有些曾短暂地拼过、搏过,试图引起关注,做过视频、写过文案、发过项目;也有些人一直都很安静,把时间投入在自我成长上,只是不擅表达,不愿曝光。还有一些人,在追求的路上被现实绊了一跤,从此停下了脚步,不再寻找方向。
他们可能尝试过很多事,看起来好像很“忙”,但那种忙是没有方向感的。他们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却不是市场需要的事;他们想要被认同,却从未真正理解别人为什么会需要一个人。他们投入时间与情感,经营内容、创作项目,但一切都在闭门造车,自己感动自己,却打不动世界。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价值,不是自己定义出来的,而是别人决定需不需要你。
这些人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没有能力,而在于他们常常误解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们不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他们有时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特别、有想法、有深度,却从未让真正需要这些的人感受到实用性。于是时间一久,他们越来越无法被分类:不像广告牌那样能吸引注意;也不像产品那样能稳定解决问题。就这样,他们逐渐边缘,慢慢被遗忘。
更棘手的是,他们自己也很难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没有被社会“淘汰”,但也从没真正“被需要”过。他们一直在路上,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归位。他们想发光,却不知道从哪点亮自己。他们以为自己的路很特别,但忽略了,社会终究还是用“价值”与“解决方案”来衡量一个人的位置。
这种“无定义”的状态,是一种极度孤独的漂浮。他们不是在舞台上发光的人,也不是台下默默输出的人。他们没有脚本、也没有定位。他们不是失败者,因为他们还没真正上场;但也不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既不是“表演型人类”,也还不是“功能型人类”,他们只是还没有意识到,要被世界接住,你得先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
他们不是“被看不见”,而是还没活成一个“别人愿意看见”的模样。他们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总把价值寄托在自己想做的事上,却没考虑世界真正的需求。
最终,这些人常年陷在一个看似“自由”的状态中,但其实本质是,还没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定下来的身份。
他们不是失败者,而是还没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所以最让人难受的,从来不是失败。失败起码还能告诉自己:“我做错了什么、哪里该改。”但“没有定义的人”最痛苦的是,连自己到底是“还在准备”,还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都分不清楚。他们常常心里很乱,不知道自己现在走的方向到底对不对,也不知道继续下去还有没有意义。
这种状态,其实比失败还折磨人。因为我们每天都很努力,但又不知道这些努力是不是有结果;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好像只是“看起来在动”,但不一定在往前。我们没停下,可我们就是不确定我们有没有在走对的路。我们只是一直在走着,心里默默希望哪一天能有答案。
因为被看见,不等于被理解,也不代表我真的有价值。有时候,热度只是幻觉,声音大的人,不一定是对的人。
我们应当真正问的是:
“如果有一天,所有灯光都熄灭了,还有谁会主动来找我?”
在这个AI什么都能做的时代,我们更要警觉:不是每个人的“存在感”都等于“存在价值”。AI可以写文章、生成图片、甚至模仿人类情感表达,很多过去需要人类完成的事情,现在机器几秒就能搞定。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无法提供真正独特的价值,那些AI做不到、替代不了的事,我们就更容易被边缘化。
所以,人不能只是“看起来努力”,而是要不断确认:我做的事,真的有用吗?我解决的问题,AI能不能做? 这并不是要我们和AI竞争,而是要我们清楚自己的定位,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越是科技进步,人类越需要活出真实、具体、有深度的价值。
不要到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只是在靠着“自己的认为“去活着,而不是因为社会要的价值需要而存在。
这是我们简单的思考,来自新山律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