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星期四

补习,是帮忙起飞,还是变成依赖?


在亚洲社会,补习几乎成了许多人的“必修科”。当我们在学校跟不上进度,或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学术目标时,补习常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马来西亚,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接受过补习。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国语教学让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内容;部分是因为考试范围不清,课堂教学未必能涵盖所有重点。再加上社会与家庭对“成绩”的高度重视,每逢佳节亲友聚会时,总少不了成绩的比较。孩子成绩好时,会被视为“有前途”;一旦成绩落后,外人往往便贴上“不可造就”的标签。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设下框架,也容易放弃“教不懂的孩子”。

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倾向选择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去补习。

补习,的确在许多情况下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提升信心,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辅助资源。但经历多年后,我开始思考:补习是否也让我们过度依赖被“预备好”的人生路径,而忽略了真实世界对孩子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抗压能力的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人生许多重要的课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面对一段关系的考验?如何在混乱之中迅速作出判断?这些,都不是补习能够完全教会的。

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临场表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工作与挑战都需要灵活应变,而不是只靠反复练习和套路。长期过度依赖补习,反而可能削弱孩子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力,让他们低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挑战。

有时,补习也会给孩子一种“我已经准备好了”的安全感,甚至产生“我很聪明”的错觉。但当他们走进现实社会,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如何快速理解模糊的信息、如何处理人际压力、如何在失败中站起来。

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顶天立地。人类历代以来,不管在哪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成长,往往是从苦难与挑战中磨练出来的。

我们的祖辈远渡重洋来到东南亚谋生,从无到有地建立家庭、事业、文化。今天的我们,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但我们也别忘了,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去追求安全、标准化的答案,而是面对生活各种变数时的勇气与能力。

补习,不是问题。它是工具,是协助,是资源。只要用得其所,就能为孩子带来帮助。但补习不该取代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也不能成为我们对未来焦虑的“止痛药”。

我们可以补,但更重要的是:补什么?为了什么?如何补?

这篇文章并非否定补习的价值。相反,我们尊重每一位努力教导学生的补习老师,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也鼓励家长和学生一同思考:补习的方向,是否真的是孩子成长所需的方向?

补习可以补知识,但不能取代人生。最终,孩子要走的路,仍然是他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以上是个人立场,任何疑问记得我们是新山律师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另类【毒品时代】 - 手机上瘾


在这个通讯发达的年代,几乎每个人至少拥有一台手机,甚至不止一台。

对许多父母来说,要制止孩子吵闹,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就是递上一部手机。这个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手机与毒品在本质上并无共通点:

毒品,是一种进入人体后会对生理产生作用的化学物质。

手机,则是透过电信号传递声音的科技工具。

但它们却有一个令人警惕的共同点——成瘾。

手机上瘾与毒品上瘾,有何相似?

成瘾的本质,就是依赖。

是每天都必须“拥有”、“使用”、“忍不住想再碰一次”的状态。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必须每日服用高血压药的患者,有人挑战你一天不吃药,你敢吗?

换个问题,如果有人挑战你一天关掉手机、不碰电话,你敢吗?

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恐慌、不安,因为这早已不是“使用”,而是一种心理依赖。

心理医生怎么说?

美国知名心理医生 Dr. Nicholas Kardaras 曾直言:

“Smart-screens are digital heroin.”
智能荧幕就是数位海洛因。

另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医生 Dr. Anna Lembke 在她的畅销书 《Dopamine Nation》 中指出:

“The smartphone is the modern-day hypodermic needle. We turn to it for quick hits—for attention, validation, and distraction—with every swipe, like, and tweet.”

(智能手机就是现代的注射器。我们透过每一次的滑动、点赞与发文来寻求快速的刺激、关注与安慰。)

她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大脑需要空白与空间,好让思想自然流动,而不是持续不断地追求刺激。

你有没有发现……

曾几何时,在那个没有荧幕、没有“滑动解锁”的年代,孩子们会到户外奔跑、会和父母说话、会探索世界。

而如今的孩子,却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疏离。你努力为他们奋斗,他们却把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孩子被另一个“世界”吸走了注意力。

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毒贩的惩罚是如此严厉,
那为何我们从未思考——
“难道手机成瘾,不比吸毒更毒?”

手机戒毒营:为孩子扭转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不小心划过了这个页面,请停下两分钟阅读。

我们的手机戒毒营不是常常举办,但每一次的举办,都是一次希望的尝试。

我们邀请8岁到18岁的孩子,暂时放下手机、走进大自然、体验真实世界。

我们不强迫,他们会自主做出选择,选择生活,选择亲情,选择独立思考。

这也许就是你孩子命运的转折点,而你,就是关键的那一位。

下一场【手机戒毒营】将在柔佛州举办,名额有限。

让孩子重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你的决定开始。

William lim 
新山律师

《很炽热的太阳》

最近的天气实在炽热,虽然我并没有特别去查阅气象报告,但只要走出门,就能明确感受到我们居住的地区,气温早已不同往昔。

以前一下雨,空气中会透出一丝凉意;而现在,即使刚下完雨,短短半小时后,那股炽热又悄然卷土重来,仿佛雨只是稍微洗了一下地,却没带来半分清凉。

要如何形容这份炽热呢?
就像坐在桑拿室里,不需要动,也没有阳光直射,风扇明明开着,但身体依然莫名其妙地开始冒汗、流汗。热,不只是温度的数字,更是身体与情绪上的煎熬。

冷气成了唯一解热的工具,可问题是,我们人总不能永远躲在冷气房里生活。更何况,这种对冷气的依赖,又是否是一种“恶性循环”?

环顾四周,城市开发日新月异,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欣欣向荣看似是一件好事,但也好像无形中推高了周围的气温。

有一项研究指出:

“我们发现砍伐森林会使当地温度上升多达 4.5°C,甚至能让距离多达 6公里 的未受干扰森林也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

我们真的要继续用冷气来对抗热气,还是该开始正视树木大量被砍伐所带来的深层影响?

生态学家 Marc Bekoff 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Humans are a part of nature, not apart from nature.”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脱离自然的存在。

也许,我们早已太过迷恋物质生活、追逐经济发展与财富。

高楼、工厂、购物中心、豪车与房产——这些象征“成功”的事物,我们拼命追求,以为拥有越多就越幸福。我们建得更高、挖得更深、砍得更快,但却很少停下脚步,问自己:这一切的背后,我们牺牲了什么?

我们牺牲了森林,牺牲了清新的空气,牺牲了河流的清澈,牺牲了孩子未来可以奔跑的大地。

我们牺牲了对自然的敬畏,也牺牲了对“足够就好”的理解。

在这个“发展至上”的社会,我们很少再提“节制”这两个字。反而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高越好”,成了主旋律。

但这一切的代价,我们承担得起吗?

气温年年升高,极端天气频发,热浪、干旱、暴雨早已不再是遥远国度的新闻,而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当冷气无法降温、当土地无法耕种、当水源无法饮用、当孩子们的未来被逼生活在一个“人工维持”的世界里,我们还能说,这一切是值得的吗?

也许,是时候放慢脚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

也许,是时候停止问“还能赚多少”,转而问一句:“我们的地球,还能承受多少?”

新山律师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手机制造的科技巨婴,我们正在失去孩子,也失去未来




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许多家长都会默默承认,最容易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方法,就是递上一台手机。只要屏幕亮起,世界瞬间变得安静,哭闹也止住了。我们以为这是高效的育儿方式,却没想到,这是科技悄悄地剥夺了我们孩子心智成长的过程。

现在,人手一机,几乎已是常态。小朋友也很自然地成为这波浪潮的乘客。许多孩子年纪轻轻,就拥有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甚至比大人还熟练地操作各种App与游戏。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越来越沉迷虚拟世界,越来越难专注现实。

电子游戏不断制造刺激,快速奖励孩子的「注意力」(attention) ,让他们对现实中的慢节奏失去耐性。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耐心、创造力,都在这些碎片化的娱乐中被消耗殆尽。

注意力(power of attention) 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因为有了专注,人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天赋,培养能力,并最终实现自立。但当注意力被电子产品杀死,孩子就像被困在一间永远灯火通明的婴儿房里,无法踏出第一步面对真实世界。

我们开始看见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婴」——他们不再只是小孩,而是已经成年,却仍无力自理的「大孩子」。他们足不出户,不敢面对人群与挑战,选择把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变成「啃老族」,让年迈的父母继续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父母一方面舍不得放手,一方面又深陷疲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还得操心早已成年的孩子。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那个走不出「婴儿房」的大人。

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真正面对自己的责任与人生。不是把手机当作安抚孩子的工具,而是给他们一个可以探索现实、犯错、独立思考的空间。

时间太宝贵,不能浪费在「破关」的虚拟奖励上。

我们应引导孩子花时间去想:我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

我们每一代人都该思考:
我们是在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还是制造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婴」?

那么,亲爱的父母们,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放手?

你们要等到自己年迈、身体开始出现毛病,才来后悔当初没早点放手吗?

还是要等到自己走不动、病倒在床,才明白原来一直被你宠爱着的「孩子」,早已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更别说照顾你?

你们以为是在爱,但有时候,不放手,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也困住了孩子。

孩子不愿长大,有时候是因为大人不愿意放手。你不停地帮他挡风遮雨,久了他就不会走路了;你为他扛起责任,他便忘了什么是担当。

你还要宠着他多久?宠到你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了?

你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愿意把那只握得太久的手松开,让他去跌倒、去学会自己站起来?

爱,不是无限度的包办。爱,是在对的时间,放开手。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是否真正的成功是来自舞台的奖励?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被表扬?为什么站上领奖台、听到掌声,会让我们如此满足甚至感动落泪?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马斯洛(Maslow’s theory) 的需求层次理论清楚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在金字塔的三角形里,人类最渴望的就是爬到最顶端层面,那就是“自我实现”。

而在舞台上被颁奖、被表扬的这一刻,其实正好满足了“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双重心理:

第一,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我们渴望被认同、被尊重、被看见。一个奖项代表的不只是成绩,更是社会对我们的价值给予的肯定。

第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很多人通过努力追求卓越,在被认可的那一刻,感受到“我成就了自己”,这是内心深处的满足。

当我们太执着于外在的认可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外部肯定依赖”(External Validation Dependence)的情绪状态:

第一,把奖项、掌声当作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
第二,因为一次失败或无人喝彩而最后否定自己;
第三,渐渐忽略了初心,只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被颁奖、被认可,是一种美好的肯定,能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但若我们过度依赖这种外在的满足,长期活在马斯洛所说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外壳里,却忽略了内在的真实渴望,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方向。

当“被看见”变成唯一的成就标准,当“掌声”取代了内在的声音,我们就容易陷入不断追求他人眼中价值的迷失。

一个人若总是活在舞台上,久而久之,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

所以真正的修正,不只是“降低欲望”,而是提醒自己,舞台上的光很亮,但心里的光更值得守护。

让我们学会,在没有掌声的日子里,依然坚定地前行。

2025年3月25日星期二

如何斩断原生家庭的魔咒?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父母经常在我们面前诉苦,说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家这么穷,你就不能省着点?”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离婚了。”
“我这辈子太苦了,都是为了你。”

听到这些话,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愧疚?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父母?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苦难本来就不是你的责任,你根本无法“拯救”父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如何真正斩断原生家庭的魔咒?

第一,父母向孩子诉苦,让其身的痛苦转移到孩子身上

许多父母习惯对孩子诉苦,比如:

抱怨生活太难:“我一辈子都这么辛苦,你怎么就不懂事?”

强调自己很穷:“你买这个太浪费了,我们家没钱!”

把自己的婚姻问题甩给孩子:“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

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让孩子感到亏欠,从而主动牺牲自己来补偿父母。

但现实是,孩子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你没办法让家庭突然变得富裕。

你无法改变父母的婚姻状况。

你更无法替父母承受他们自己的人生苦难。

当父母反复诉苦,孩子很容易形成【拯救者心理】总想着去弥补父母的痛苦,但最终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累,甚至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

真正的孝顺,不是让自己痛苦,而是让自己活得幸福。

第二,大人必须要认识,孩子无法真正拯救父母的困境

有些人长大后,依然背负着拯救父母的责任感:

比如赚钱了,第一时间想着给父母花,却不敢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谈恋爱了,害怕父母不喜欢对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

即使父母做错了事,也不敢反抗,总是顺从他们的安排。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牺牲真的能让父母过得更好吗?

很多时候,孩子不断地妥协,只会让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多,而自己却越来越不快乐,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婚姻、事业和心理健康。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 理解父母的痛苦,但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 学会保护自己,建立清晰的心理界限。
✅ 你的责任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解决父母的问题。

第三,如何真正“斩断”原生家庭的魔咒?

1. 区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责任”

你的责任:过好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的责任:他们的人生由他们自己负责,你不需要承担。

2. 拒绝“情感绑架”

当父母说:“我这么辛苦,你还不听话?”

✅ 正确回应:“我很感激你的付出,但这并不代表我要放弃自己的人生。”

3.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不要让父母的苦难定义你的生活。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不必重复上一代的痛苦。

第四,真正的孝顺,是活出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认为孝顺就是顺从父母,为父母付出一切。但真正的孝顺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先把自己活明白。

你的人生不应该被原生家庭的痛苦所束缚,而是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当你活得幸福、独立,才是真正对家庭最好的回报。

写在最后

你不需要拯救父母,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成为你自己。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困境,记住一句话:你的责任是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替父母完成他们的人生遗憾。

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要到最后苦了自己,让自己成为讨好人的大傻瓜

若有任何法律的疑问,记得我们是
新山律师
William Florence & Partners

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

痛苦与磨炼:NVIDIA创办人黄仁勋对成功的深刻见解

在这个重视学历、智商与即时成功的时代,鲜少有领导者敢直面一个不太讨喜的真相:韧性,比天赋更重要。

NVIDIA创办人兼CEO黄仁勋就不避讳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他曾在公开演讲中坦言:
"People with high expectations have very low resilience—and unfortunately, resilience matters in success."

(“那些有着高期待的人,往往韧性极低——而不幸的是,成功真正需要的是韧性。”)

这句话直击要害。许多优秀的学生、专业人士,可能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父母、师长为他们铺好了顺畅的道路,结果反而缺乏了面对挫折、磨炼意志的机会。然而,黄仁勋的观点远不止此,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

"To this day, I use the phrase 'pain and suffering' inside our company with great glee...because you want to train, you want to refine the character of your company. You want greatness out of them, and greatness is not intelligence. Greatness comes from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is formed out of people who suffered."

(“直到今天,我依然会在公司里高兴地用‘痛苦与磨炼’这个词……因为你想要训练他们,想要磨练公司的性格。你希望他们变得伟大,而伟大并非来自聪明才智,伟大源自品格,而品格是被痛苦磨砺过的人身上形成的。”)

这番话道出了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事实:真正的成功并非来自于顺境中的安逸,而是从困境中被打磨出来的坚持与韧性。

黄仁勋并不是提倡“受苦主义”,而是看透了成功背后的本质。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与痛苦的人,很容易在真正的挑战来临时一蹶不振。反之,那些在风雨中坚持下来的人,往往拥有无法动摇的意志力。

正如他所说:
"If I could wish upon you...I wish upon you ample doses of pain and suffering."
(“如果我可以为你许个愿……我愿你经历大量的痛苦与磨炼。”)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冷酷,尤其对那些习惯一帆风顺的年轻人来说。但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温度是:只有经历过苦难,你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学业上遇到困难、职场上被拒绝,还是创业中屡屡碰壁,请记住:
这些都不是阻碍你成功的障碍,而是你塑造品格、锻造韧性的磨刀石。

黄仁勋亲自走过这样一条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Greatness is not intelligence. Greatness comes from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is formed out of people who suffered.”

(“伟大不是来自聪明才智,伟大来自品格,而品格来源于曾经受过苦的人。”)
所以,不必害怕失败,不必逃避痛苦。每一次跌倒,都是你走向真正成功的必经之路。

以上文章是来自黄仁勋在Standford University的分享

YOUR ENQUIRY

名称

电子邮件 *

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