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星期三

被折断翅膀的孩子

在现代社会,许多父母满怀爱心与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然而,现实中不少父母的管教方式,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那句“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正好点出这种矛盾。父母的出发点是爱,但有时这种爱,最终却变成阻碍孩子展翅的无形锁链。

很多时候,父母以“保护”为名,过度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从学习科目的选择,到兴趣活动的限制,甚至连交朋友的自由都要加以掌控。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避免孩子走弯路,避免他们受伤。然而,这种过度的保护和控制,实际上削弱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原本是一种爱,但过度的保护,却可能是一种伤害。

孩子的翅膀,象征着他们的梦想、勇气与尝试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能与天赋,他们需要空间去尝试、去探索,哪怕在过程中跌跌撞撞。若父母不停替孩子做决定,剥夺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就等于亲手折断了他们本该自由舒展的翅膀。失去了翅膀的孩子,即便心中渴望飞翔,也很难真正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很多父母的矛盾在于,他们一方面害怕孩子受伤害,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将来坚强独立。他们想象孩子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却又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避免风险,把孩子所有可能跌倒的机会都剥夺掉。结果,当孩子真的长大了,面对现实生活的挫折时,他们却无法承受,甚至表现出无力感。这样的矛盾,往往源于父母当初的过度介入。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父母为孩子铺好的一条康庄大道。成长更像是一条曲折的小径,需要孩子自己一步一步去探索,去踩出属于自己的节奏。父母能做的,是在旁边守护,给出适度的引导,而不是替孩子走完所有的路。如果父母总是担心风险,总是替孩子选择,他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难培养出一个真正有能力面对世界的人。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犯错,却忽略了错误本身的价值。事实上,错误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次摔倒,往往比十次父母的说教更能让他们深刻记住经验。犯错并不是失败,而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若父母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权利,他们也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连串的命令,而是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当父母能够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信任与鼓励时,孩子会更有勇气去尝试未知的世界。相比不断批评和责备,支持与陪伴往往能让孩子更快长出翅膀。情感的安全感,是孩子敢于飞翔的根基。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延续,希望他们能走自己未完成的路,甚至希望他们活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然而,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父母若是把孩子当作满足自己遗憾的工具,不仅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也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期待。这种期待,常常成为孩子飞翔时最沉重的负担。

尤其在教育与未来的选择上,父母往往抱着过高的期待。有的父母替孩子决定读哪一所学校,有的父母计划把孩子送到海外,以为只要换了一个国家,未来就能一帆风顺。然而,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保证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外在的教育制度或地理环境,而是孩子内心是否愿意努力,是否立志要成为“某个人”,还是甘愿做“无名者”。教育和环境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工具,真正的关键始终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坚持。

当孩子长大后,父母常常抱怨他们不够独立、不懂承担,甚至说他们没有责任感。但父母是否想过,这种结果可能正是当初自己过度干涉的后果?如果小时候父母没有让孩子练习承担责任,总是替他们挡掉所有挑战,又怎能期待孩子长大后能独当一面?父母的抱怨,很多时候,正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射。

即使孩子的翅膀曾经被“剪断”,他们依然有机会重新长出来。父母要做的,是学会放手,重新给予孩子尝试和成长的机会。哪怕过去错过了很多,也不要灰心。只要父母愿意调整态度,孩子依旧能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恢复信心,重新学会飞翔。修复的过程可能不容易,但永远不会太迟。

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紧紧绑在怀里,而是给他们飞翔的勇气。放手,不代表父母不再关心,而是意味着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对风雨。父母若总是担心孩子受伤,而不敢放他们去飞翔,最终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机会。反之,若能勇敢放手,孩子才会在跌跌撞撞中,逐渐学会飞得更高。

那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提醒所有父母:不要在削弱孩子之后,再责怪他们的无力。父母的角色,从来不是剪断翅膀的剪刀,而是帮助羽毛生长的羽翼。每一次放手,都是在帮助孩子变得更坚强。每一次鼓励,都是在让他们的翅膀更有力。孩子是否能飞翔,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愿不愿意相信他们、支持他们。最终,父母应当记住,教育的使命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复制品,而是陪伴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与其抱怨孩子不会飞翔,不如从今天开始,放下控制,给予他们尝试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风的方向,去体验天空的广阔。那才是父母真正的成就:看到孩子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不是停留在自己怀抱里的囚鸟。

新山律师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直升机父母教育的隐忧

在现代社会,父母普遍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保障与未来。他们担心孩子受伤、失败或面临负面情绪,于是不断替孩子铺路,替他们消除一切潜在的困难。这种现象逐渐被称为 helicopter parenting(直升机父母教育方式),意思是父母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上空,随时准备介入,确保孩子不会遇到任何风吹草动。

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因为父母确实不希望孩子受苦。但问题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跌倒,才能逐渐学会如何站起来。过度保护就像是在玻璃罩里养一株小树,看似没有风雨,实际却无法茁壮成长,最终一旦走出保护罩,就难以承受真实世界的打击。

研究指出,helicopter parenting 阻碍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关键能力,包括自我掌控能力、容忍挫折的耐力、情绪调节的技巧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处理一切,他们便缺少实践这些能力的机会。长远来看,这些缺口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或成年后逐渐浮现。

心理学的研究更进一步显示,这种教育方式与多个负面结果有明显的联系。接受直升机式教育的孩子,出现焦虑症的风险更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较低,总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挑战或达成目标。当他们遇到人生中的难题时,往往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如何解决,而是害怕失败。

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时,问题会更加突出。很多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习惯了父母的监督与干预,一旦需要独立生活,便感到手足无措。学业、友谊、人际关系和生活技能都可能成为巨大难题,使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孩子其实是 antifragile(反脆弱的)。这意味着他们并不像玻璃般易碎,而更像是肌肉——必须通过训练和挑战来增强。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失败与挫折,他们的心理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孩子被过度保护,他们就失去了这些宝贵的成长机会。长此以往,他们会进入一种“防御模式”,不断回避挑战,害怕面对未知。这种防御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让他们错失了许多成长的契机。

过度保护的另一大隐忧,是会降低孩子面对冲突与矛盾的能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处理分歧或应对挫败,因此容易在人际关系上产生困难。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发现自己难以建立深厚友谊,甚至容易因小事陷入焦虑或敏感。

更严重的是,helicopter parenting 的孩子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受到过度的痛苦。他们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批评就深感受伤,或者因为一次失败就产生极大焦虑。这些反应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面对现实的训练所造成的。

在马来西亚,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尤其值得关注。过去的父母普遍比较“放养”。很多人还记得,童年时放学后可以自由和邻居朋友玩耍,骑脚车、下河捉鱼,甚至自己去巴刹帮忙买菜。那一代孩子虽然会受伤或被责骂,但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承受和适应,也培养了生活技能。

这一代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虽然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安全和便利,但他们更懂得面对挑战。父母不会时刻干预,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即使摔倒也让他们自己爬起来。这种方式虽然带有一定风险,却让孩子学会了独立、责任感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安全意识的提升,许多马来西亚父母逐渐转向 helicopter parenting(直升机式教育)。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不断安排补习班、才艺班,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时间。父母过度关注成绩,把孩子的童年变成无尽的学习赛跑。

同时,很多父母限制孩子独自外出,害怕安全问题;在学校里,他们也过度介入,替孩子与老师沟通,甚至帮孩子解决所有麻烦。看似孩子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磨练生活能力的机会。

结论其实很清楚:保护孩子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父母把所有困难都挡在孩子面前,孩子将失去成长所需的韧性,变得更脆弱、更焦虑,也更难独立。真正的爱,并不是替他们消除所有障碍,而是在他们跌倒时给予陪伴,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风雨中学会坚强。

新山律师


YOUR ENQUIRY

名称

电子邮件 *

消息 *